「談到空間,我們總是非常習慣地以容積尺寸、裝修花費、設計者或物件的名氣來建立它的價值印象;但對我來說,空間是容器,收納我們的作息記錄與情感,提供我們所需要的安全感與奮斗力。人們對于空間的種種安排,使自己的生活信念與審美眼光不言而喻,比穿著打扮或飲食主張更全面性地展現思想與性格?!?/p>
既是備受推崇的親子專家,更是美食家、作家、空間設計師,學生們昵稱為Bubu老師的蔡穎卿,以她生命過程輾轉累積的豐富養分,認真落實經營生活的每個細節,她無師自通的空間創作,每一處都有個獨立、正面、活生生的靈魂,也幾乎找不到市面空間裝修總會有的無謂裝飾與勉強,就是很直接、很單純地揭露生活應有的美好,不管是她的兩處工作室還是家,那種舒服到讓人不想離開的深刻感受,恰恰反映人內心真正的孤寂與渴望,而在Bubu老師手作的空間,沒有冠冕堂皇的理論,卻處處可見用心耕耘的美麗,一塊磚、一面墻都唿應著整個空間緩緩釋放的溫度與情感,就像她說話的方式一樣,溫柔卻充滿不容置疑的剛強。
老實說,在接受這項采訪任務,第一次見到Bubu老師之前,我僅是機械化的準備執行工作流程,冒著大雨禮貌地準時赴約,沒預期自己會去到什么空間、見到什么樣的人。也許是這些年看過太多雕琢太過、太離譜的空間,盡管嘴里仍不斷流暢吐出歌功頌德的諂媚字眼,心里卻只剩麻木與厭倦,激不起一點期待與新鮮。
但是當Bubu老師親自迎我進門的那個瞬間,我立刻發現我錯了!包括態度和預設的情境、對話都是,原本熟練的客套話竟一句都說不出。從進門到就座,我強烈感覺到眼前這位纖細恬靜的女性,是多么認真地看待「采訪」這件事,這讓我從心里深深覺得慚愧。凡事喜歡親自動手,多才多藝的她特地凈空了工作室,從忙碌的行事歷里挪出一整個下午,沒有特定主題的閑聊之間,讓我對生活的面向重新開光點眼、重新思考咀嚼,因此渡過非常珍貴的一段時光。
趁著Bubu老師接電話的空檔,我開始環顧這處其實像極了家的工作室,一色牙白的挑高空間顯得清爽又靜謐,黑色的扶手欄桿是仰角視線最鮮明的線條,空間中重復出現的磚造圓拱門,來自Bubu老師對原生家庭的深厚情感,而她對「窗」的詮釋,尤其令我印象深刻。閑聊的過程中,Bubu老師數度起身去調整面向中庭的白色木百頁,希望空間里總是有最好、最舒服的光線,我也注意到這些面外的百葉窗門,真的給空間增色許多,不僅修飾建筑原始的生冷鋁窗,也讓窗外的綠意因此而更顯深邃。
從Bubu老師對空間的布置,也能多少體悟她看似隨和卻又嚴謹的生活態度。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放置在長桌后靠的餐具柜,這座幅寬超長的精美餐具柜,怎么看都像是某知名品牌的昂貴單品,但Bubu老師告訴我,這是她在IKEA采購兩座相同的柜子,經拆解、重組后的結果,拆下柜后背板好打上背景燈光,事先量好的尺寸與空間形成和諧比例,成就了眼前我見到的美好與驚嘆。餐具柜里擺滿各式各樣美麗的玻璃、陶瓷餐具,依著色彩、材質或用途,每一品項都井然有序,但這些在燈光下閃著光的美麗器物,并不只是攝影棚里的場景而已,Bubu老師說:「工作室里每一件東西,來我這里上課的孩子們都能自行取用,包括這些餐具、書籍,工作臺上的每件工具?!?/p>
我不由得想到過去的生活經驗,每次只要任何形式的聚會場合有幼小的孩子在,父母親們總是忙不迭地喝斥他們不許觸碰這些易碎的餐具,更遑論實際使用,多半都是交代侍者更換摔不破的塑膠餐具。憑良心講,這個狀況在臺灣、甚至整個華人社會應該都是司空見慣,不是怕孩子不會用、弄壞東西,就是擔心孩子沒弄好反而受傷。
我從來沒想過這件事,會對蒙懂的孩子心里造成什么影響?因為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也是這樣,過度的保護或不信任,教不出自信、足堪大任的孩子。但Bubu老師卻說:「在我工作室學烹飪的孩子,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使用這些餐具,每次正式餐會有時使用到多達十幾種的易碎器皿,但這些年僅國小、幼稚園不等的孩子們,在幾百次的使用過程中,也不過頂多打破一兩個而已,機率還比大部分成年人來得低?!故聦嵶C明許多父母都是多慮了,而且以自身經驗教養孩子,處處設限還遠不如單純的將心比心與信任。
從簡單的食、衣、住、行到空間,Bubu老師用她身體力行的生活美學,來解讀深奧的人生與親子教育,對她來說;生命的一切是個聯集,彼此環環相扣、不可分割,但只要看的角度、做的角度不同了,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。試著用愛護、良善的心情對待空間、對待人,就能慢慢找回遺失的溫暖與敬意。
分享: